《走向共和》观后感1000字

besoo2019-12-22  289

导读:  【篇一:走向共和观后感】    心中感慨万千!闲来无事,试着把这些感慨记下来,也算是观后感吧。    洋洋六十集,虽是加了几分演义的东西在里面,但至少把自光绪朝后,清末民初的中国历史交待了个大概齐。而这段历史,每个中国人但凡提及,大…

《走向共和》观后感1000字



  【篇一:走向共和观后感】
  
  心中感慨万千!闲来无事,试着把这些感慨记下来,也算是观后感吧。
  
  洋洋六十集,虽是加了几分演义的东西在里面,但至少把自光绪朝后,清末民初的中国历史交待了个大概齐。而这段历史,每个中国人但凡提及,大概都会加上”中华民族耻辱史“这个考语吧。
  
  这些已有定论,我也不打算再说些什么,只想说说对清王朝终究一朝倾覆,以及这段历史对于今日之中国有何参考意义的一点陋见。
  
  这想经历这段历史的人,内心的痛苦最刻骨铭心的,必定是清朝的最后两个皇帝——光宣二帝了。
  
  一个大志未酬,终究死于非命。三十八年的人生,虽是贵为天子,却实同囚徒。另一个生来富贵,三岁为帝,虽有复国大志,却终其一生都在被各种各样的势力利用,身背无数罪名,最后以一个“被无产阶级专政成功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的名份死去,连个皇帝的谥号都没落着。一本自传《我的前半生》数百页,字里行间写满了自我忏悔表衷心,可谁能知道心底里又有多少龙游浅涧时不我济的失落与神伤不敢流露支言片语呢?
  
  或者站在局外,换个远远的角度来说,若爱新觉罗的一姓江山倒了,换来的真是当初振臂一呼者所宣称的民主倒也罢了,至少还可以说是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多少也有个说词安慰一下受伤的心。
  
  可旧的王朝倒下了,站上来的是什么东西呢?
  
  只能说清失其鹿,群雄共逐之。各路总统,督军,委员长,主席……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老百姓要承受的,是同晚清一样甚至要更甚于晚清的兵匪为祸,烈强欺压,污吏横行,苦不堪言……最重要的是,虽无封建,专制依旧。
  
  民主?旧瓶子里装些新酒罢了……哪来的那么多A理想B主义!
  
  恐怕连为天下计的孙大-炮,也想不到会是这样的结局吧……
  
  你说,爱新觉罗家的,心里怎么可能释然得了?
  
  现在来看,当初清王朝应该至少有两次机会避免一朝倾覆的结局的,若这两次机会当初抓住了,恐怕不止是他们的命运能被改写,整个中国的命运也装被改写了。
  
  一次是光绪的戊戌变法。当时他若能不那么急于求成,行事更加周全,最终能战胜保守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势力,变法成功的话。那爱新罗的天下搞不好真能万世不易,他的功业绝对是至少盖过他的祖宗康乾的,而中国很有可能早已实现在无数人用枪炮都没能实现的民主。国人也会避免半个世纪的战乱不已。
  
  这个双赢的局面终究还是没有出现,与其说光绪是输给了慈禧,不如说他是在败给了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空有大志,却权谋不足,任用康梁一帮书生,一味急于求成,以为如此关乎生死的政治斗争是几道诏书就能解决的事情。最后嗅到慈禧有政变的企图时束手无策,而康梁更是病急乱投医,把全部家当都压到了一个根本就不了解的袁世凯身上,最终致皇帝于绝境,身陷囫囵,幽死瀛台。岂不是书生误国?而光绪焉能不败?
  
  在这场斗争中,慈禧其实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是旧势力,是属于既得利益集团的,但另一方面她也是这个王朝的统治者,她是不可能只考虚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大清江山的。所以开始的时候,对于变化她是支持的,只是她以为的变化跟光绪心中的变会是完全不同的,她以为这变的只是行政上的,是技术层面的,跟之前曾李之辈的洋物运动没有本质的区别。随你怎么变,只要大清江山不变,不乱,我这个太后的地位不动摇,而国家又能强盛起来,何乐而不为呢?
  
  而光绪却不这么认为,他要变的是根本的东西,是体制上的。所以当光绪的变法触及到了既得一大群旧势力的利益,导致他们站出来闹-事时,慈禧就无法会视不管了。她的确想强国,但首先是不能乱,乱起来了就会葬送大清江山。在她的想法中,大清绝对是乱不得的,她不在乎既得其它既得势力的得失,但她绝不能不管江山的得失,因为这江山毕竟也是她的,是她的既得利益。
  
  所以,当她终于认为光绪的变会不但不能让大清强盛起来,反而会葬送了大清江山时,她的支持就变成反对了。而反对的意见不能说服光绪时,她就只能选择政变了。
  
  【篇二:《走向共和》观后感】
  
  刚刚看完了《走向共和》,总共59集,看了将近一个月吧,到后期都舍不得看了,因为国语的电视剧比较珍贵,可以边放边做事。
  
  我一说出这部电视剧的名字,有的筒子就唏嘘不已,以为是讲八路军之类的。我要解释一下,此处所谓“共和”,是真正的民主共和,不是某“共和国”的共和。实际上该片虽名曰“共和”,实际上跟某党一点关系都没有,时间跨度大约是从甲午海战前夕一直到张勋复辟为止,主角也有好几名,前期是李鸿章,甲午海战结束之后慈禧太后戏份似乎超过了李鸿章,辛丑条约之后慈禧返京途中李鸿章去世,袁世凯也成为一大主角,一直到他去世为止,而孙中山则是一直贯穿全剧。可以说这部剧不是只有唯一的主角,在不同的时期都有多名主角并行的的局面。
  
  先说说李鸿章,首先配音很赞,大义凌然,中气十足,不失老成,该剧的宗旨是“还原历史”,对李鸿章进行了平反,这是对的,但是某些细节却加入了虚构的成分,我感觉不能“为了平反而平反”,拿事实来说就可以了,不能说为了给他平反就加一些虚构的情节来极力美化。不过我还是很敬佩这位李中堂的,确实很有能力,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李和张在该剧都有出现,一个主角一个配角,确实高人一等。李鸿章办洋务出色,是晚清最有世界意识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先生指出,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李鸿章和周恩来,“半个”是顾维钧。现在我们一提到李鸿章总是给他戴上“卖国贼”的帽子,比如将甲午海战的责任都推给他,其实原因还是很多的,比如当时国库已经空虚,然而为了给慈禧六十大寿建设颐和园,更加没有钱拨给北洋水师了,北洋水师自1888年正式成立后,就没有再添置过任何船只,1891年开始连枪炮弹药都停购了,海军军费被挪为颐和园的修建经费,甚至连当时世界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原本为北洋水师订购,最后被日本买走,成为在甲午海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日军主力“吉野号”。而至于马关条约,那根本连城下之盟都算不上,根本就是“城内之盟”了,日本鬼子都打进来了,让李鸿章去签条约,说“丧权辱国”,没有高层授意,他敢签?事实就是身为战败国,你签也得签,不签也得签,只是个形式罢了。1900年慈禧太后向全世界宣战,结果被打得逃到陕西,这时想到了被降到广东去的李鸿章,李鸿章拖着病体长途颠簸北上北京,又是一个“城内之盟”,没有任何筹码,仍然最大化地争取了我国的权益,当时谈判的场景看得我是热血沸腾啊!随后他心力憔悴,签约不久就背着“卖国贼”的骂名黯然辞世了。
  
  另一主角袁世凯可以说是几起几落,李鸿章去世后受到重用,也是很有世界意识的一位政治家,值得一提的是他巧妙地开创了中国的警察制度(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不得在天津二十里之内驻军,袁世凯身为直隶总督,创造了天津警察,“规定不能在天津驻军,没说不能没有警察”),其他的事迹就不多提了,总之是个超强的人。要说的是袁世凯的扮演者演得入木三分,配音也很强。
  
  最后说的一名主角是孙中山,实在是该剧的一大败笔,这演员长得就很白痴,结果搞个配音更白痴,声音跟唐老鸭似的,还把后鼻音通通念成前鼻音,看见他就反胃,玷污伟人形象!带着这种情感,本人对孙中山这个人物也就没啥好感了,确实在该剧中,孙中山并非是一个尽善尽美的伟人形象,更像一个愤青,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且总是有点想当然。个人感觉他这个人有点双重标准,辛亥革命胜利后,同盟会的筒子们推举黄兴为领袖,黄兴推举孙中山,于是乎孙从日本跑回来,当了大总统,这时他实施的是“总统制”。因为种种原因将大总统让给袁世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利,搞了一部《临时约法》,还要搞“内阁制”,于是乎几大党合并成为国民党,宋教仁组阁,架空袁世凯。我就想了,为啥你当大总统的时候就是“总统制”,也不用法律和内阁约束你,到别人当的时候你就这么不信任,不仅用法律限制还用内阁去架空他,双重标准一。宋教仁被暗杀(片中体现幕后指使是国务代总理赵秉钧,然而这依旧是个历史谜团),孙和黄兴再次出现分歧,黄认为应该通过司法的和平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孙坚持要武力推翻袁政府,并要求全国十几路国民党员总督起兵讨袁,结果没人理他。失败后把责任推给黄兴等人,说“我说话都等于放屁”,认为失败是因为大家都不听他的话。同志们,我请问一句,军队是国家的军队,还是国民党的军队,或是你孙文个人的军队?是不是因为总督是国民党员,就有义务听你的命令谋反?为什么别人当总统就是假“共和”,只有你当权你组阁才算是真“共和”?双重标准二。袁世凯对孙文没有赶尽杀绝,放了一条生路让他逃到日本(又是日本。怎么老去日本),在日本娶了小得可以做他女儿的宋庆龄做小老婆,还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宣誓对他绝对效忠,还要按手印(你当党员都是杨白劳),并将党员分了三六九等。这些都遭到了黄兴等人的反对,于是乎分道扬镳,但是当别人要求黄兴另外组党的时候,黄兴表示了拒绝,指出领袖只有孙中山一个,个人认为黄兴真是一个很值得敬佩的人,而且是很实干的人,最高尚的一点是他一直都甘于做配角,总是能照顾到大局。袁世凯对此二人的评价是:“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徒居发起人之列而已。黄氏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易受小人之欺。”
  
  最后点一点几位配角,光绪皇帝长得太帅了,而且演技超一流,把光绪皇帝各个时期的不同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后期的两个重要配角,罗文、田沫,相较之下就十分败笔,首先这两个人是虚构人物,然后演技做作,爱情故事更是恶心得不行。不过田沫MM还是挺漂酿的,身材粉好啊!
  
  至于该片为什么在CCTV放了一次就被禁了,刚开始我也不理解,看到后半部分觉得越看越有点明白了,确实是有点借古讽今的意思,处处戳到某党的痛处,不过花了三年时间重金打造的这样一部巨著,放了一次又自己动手禁播了,是不是有点欲盖弥彰的意思?不会被别人说成是做贼心虚吗。
  
  【篇三:《走向共和》观后感作文】
  
  央视《走向共和》已经播完,应该说,这部作品还是一部很有意义的教育片,片中对某些人物,进行了一次重新定位,使得老题材有了新观点。
  
  李鸿章、慈嬉太后、光绪皇帝、袁世凯、孙文、宋教仁、黄兴等人物的特征表现如此强烈是该片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甚至有个女士在网上这么说:看这电视看的,我都有点爱上袁世凯了。不过,我觉得,这些人物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孙先生。
  
  孙先生少年浪荡于会党和国外,对封建专制制度是极度痛恨,把建立共和民主的中国定为自己的终身奋斗目标,受尽贫穷流浪之苦,历经10次起义失败、第一次大革命成果被窃、二次革命失败等,始终坚持不泄,革命到底,以致临终前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醒世遗言。
  
  孙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的民主理想支撑着他,一生如一日,为实现建立民主共和的中国,奋斗到底。
  
  孙先生的革命意识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对爱情婚姻的追求。
  
  我是个有过失败爱情婚姻的人,看完了《走向共和》,看完了孙先生的革命经历,使我对追求爱情有了新的认识。
  
  先打比喻如下:
  
  10次失败的起义=多次失败的恋爱。
  
  武昌起义成功,民国初建立=有了一次还算初步成功,并且感到些美好的爱情或婚姻。
  
  民国建立后被窃国者窃取=这一次初步成功的爱情或婚姻经过短时间就仍然以失败结束。
  
  真正的实现民主共和=找到自己真正的爱情或婚姻,并过上稳定的爱情婚姻生活。
  
  那么我们就和孙先生的在二次革命前的经历很相象了。
  
  经过多次追求或恋爱,终于有一次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得到了一次短暂的爱情或者婚姻,可是,因为自己的经验不足、第三者的插足,我们的这第一次爱情在不久的时间里仍然以失败告终。这时,正是我们向孙先生学习的时候了,坚持不泻,进行二次革命或者三次革命,直到真正的革命成功---找到真爱,完成婚姻。
  
  愿天下曾经失败过的爱情追求者,勇敢的二次革命。
  
  最后,用孙先生的名言自勉: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篇四:走向共和观后感】

  
  八国联军侵中华,是听得不能再听的故事,老得不能再老的桥段。自打小时候起,就从教室里、书本上、大人的言语中、各种媒介都能够获得这个故事的版本。当然,基本都是缩略版,主要是说洋人们怎么烧杀抢掠,怎么肆意侮辱中国人,怎么不是人。慢慢才知道,义和团如何被利用和出卖;德国军队曾经一直打到了河北山西交界处的娘子关;大清国民们对联军的入侵并没有想象中的反感。
  
  这样的入侵,对于经历了四千余年改朝换代的中国人,尤其是帝都的人们来说,简直是小儿科了。这级别,充其量只能算作当年的北方蛮子兵临城下,洗劫一空。除了那些死掉的倒霉蛋外,与活着的人似乎关系不大,该干嘛干嘛。
  
  你看,北京城里卖豆腐脑的、卖烧饼的,谈论起这事儿来,像在谈论火星上的事情,一点儿也不着急,一点儿也没有义愤填膺、满腔热血,要上阵杀敌的样子。叫从小被正统教育的愤青们,非常不解,然后斥责那些人们是愚昧的草民,活该被奴役。
  
  我开始相信,八国联军进京城时候那些普通市民的反应,深刻体现了我们民族伟大的生存哲学。那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天下乌鸦一般黑”Www.besoo.com。自打秦灭六国以来,这统治阶级的事儿,与咱小老百姓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我们只关心柴米油盐酱醋茶,只关心老婆孩子热炕头。你说这不对吗?我觉得很对。千万不要希望所有的人都整得跟愤青似的,绝大多数人都是理性人。况且,真要愤青们上场了,恐怕还是缩头乌龟多。
  
  家国家国,很多时候是有家无国。人民没有权利,无所谓国。家才是实实在在的,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所以帝国的统治者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人们始终抱有一种旁观心态。因为这个国,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嘛。
  
  所以当西方列强把中国当做一个国来看待,就大错特错了。他们发现,与中国打交道,不是搞定政府就可以的了,要看人民买账不买账。可回头一看,人们根本不把自己当回事儿,感觉自己像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呵呵,如果我是他们,一定会气得暴跳如雷。然后中国又那么大,要完全搞定,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哦,对了,东洋人曾经尝试过,结果大家都知道。
  
  就这样,我们的国家形成了一种很奇特的景观。改朝换代不影响这个民族的人们自生自灭。这就好比大伙儿在看一出奇长无比的大戏,戏台上的戏子们换了好几拨,台下看戏的人们看得累了,厌了,开始自己找乐子,嗑瓜子、打麻将、织毛衣,懒得看台上一眼。偶尔一瞥,哦,刚才换戏班子了,瞅瞅,唉,跟以前一样,没啥区别,自己继续找乐呵。
  
  你瞧瞧,这样的人们,你怎么把他们消灭呢?
  
  【篇五:走向共和观后感】
  
  此剧不仅是清末民初的回顾和历史知识的基本教育,而且还可对当今中国民众进行民主自由的教育和思想启蒙。千家万户茶余饭後坐在电视机前地跟随剧情起伏,接受语言浅显易懂的孙文三民主义,显然比阅读有关民主自由思想理论的长篇大论轻松自在得多。凡中国大陆所出的电影和电视剧,还没有一部能如此清晰、条理地通过主人公孙文本人,宣扬其一生为之奋斗和追求的民主理念,又颇为详尽地展现出了他和他的革命党人几十年不屈不挠、前赴後继推翻满清帝制创建民主共和的具体实践。剧末国父孙中山关於民主共和的一段独白,虽闻已被斩截,原貌不现,但还是让伟人以自己设计的服饰将民主共和之五权宪政娓娓道来。
  
  我们一代的男性相信都曾有过这件中山装,但对这件服装的五个口袋的意义一定知之甚少。胸前两个贴袋和下摆处左右两个开袋,分别表示民国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和考试权,内袋意味弹劾权,从而构成中华民国宪政期的五权宪法。左右袖口的六颗钮扣,分别代表了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和博爱,民族、民权、和民生。孙中山先生是否真如剧中以服装口袋宣示五权不得而知,即便是编剧的艺术加工,也可见其匠心独具。
  
  剧中可圈可点处比比皆是,这里再举两例。例一:孙中山、宋教仁等选区巡回,有一乡绅接待,抱怨普通百姓文化水准低,民主素养低,即使有选举权也不会行使,只能让他人替代。孙中山说,童子5、6岁尚未识字,做父亲的是否因为童子不识字而不使学。乡绅答曰:正因童子不识字而使学。孙中山进而说,百姓不懂民主才应使之学习民主,个人的权利又怎能被他人替代。乡绅无言。这段对白浅显明了,用孙中山先生的循循善诱,来点拨当今中共官员拒绝让民众行使民主权利的荒谬。例二:时报记者田沫见国民党籍参议员罗文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之下无奈地屈从,就讲了个孩提时从父亲那里听来的故事:猪原本生活在山上,自由自在,被人圈养後,居食无忧,但由人宰割。人若一昧忍辱苟且,不知自身基本权利,该抗争时不抗争,被哀其不幸、被怒其不争,就何异於被圈养的猪!田沫的不自由毋宁死的思想精神,不仅是对罗文的轻视,也是对中国百姓的提醒。
  
  剧名《走向共和》和剧中清末、民初无数仁人志士浴血奋战欲推翻专制创建民主共和之壮举,却引出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陆中国,是真正的共和国吗?何为共和国,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版《辞海》,「共和国」的定义如下:泛指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制度,采取这种制度的国家叫「共和国」。很显然,中国的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元首都不是由选举产生的,都不是由中国公民选举产生的。当然有人会强词夺理说,中国的党政机关和领导人,是由中国共产党党代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由他们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直接参加国家管理。这一代表就从1949年10月代表到如今超过半个世纪,也不问「主人」是否愿意被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显然不是共和国,却坚称「共和国」,此非指鹿为马即沐猴而冠。
  
  全剧末了一段文字说白,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创建共和的重任历史而又必然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伟大而坚强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的真正共和国」,是与全剧内容、与现实中国国情最为冲突的胡言乱语,有如白壁上人为的污浊之物。但是作为本剧观众的本人,对此段胡话的垫後深表理解:没有这段万般无奈的权宜,这部巨片必然胎死腹中,整个剧组多年心血必然付之东流。又闻国内禁播此剧,窃以为禁得好:本来不见得人人争相一睹,可一经禁播,国人的猎奇心态顿生,反倒要看一看,究竟是什么惹恼了当局。中国老百姓有的是聪明才智,盗版本正可大行其道,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果百姓除了用眼看、用耳听、还用头脑想,就定会分析和反思:中国怎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了历史的倒车?
  
  中国有过短暂的民主。但是,国运就是那么地不济:先有袁世凯称帝,後有张勋复辟、军阀混战、日本入侵,最後,1949年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封建王朝的全面复辟。国号改了,不叫帝国改叫人民共和国了,再叫帝国袁世凯就是榜样;皇冠不带了,龙袍也不穿了,家天下换成了党天下,三叩九拜不兴了,三呼万岁顶礼膜拜还是保存的。孙中山先生要让共和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念,可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却让共和成了一个名词,一句空话,一个形式。
  
  【篇六:《走向共和》观后感】
  
  长达五十九集的《走向共和》昨天终于看完了,我能欣赏到这样好的电视剧首先要感谢三哥鸿德的推荐,这段时间因为既要熟悉新车又打羽毛球,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虽然我非常爱看这部连戏剧,有时也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应该讲我的欣赏效果不是很好,但即使是这样我也认为这是一部多年来难得一见的非常好的电视作品。
  
  如果说到《走向共和》后我最大的反应是什么。我会毫不犹疑的回答就是“气愤”。坦率的讲我从慈禧“辛丑事件”之后要“立宪”开始我气愤的心情一直没有平静不下来,我在这里也不和谁去争论慈禧是真立宪还是假立宪,我生气的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皇太后在二十世纪初都能要立宪,都能废除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可是一百年过去了我们还有些人在说“议会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我们可以想一想从二十世纪初到今天已经整整一百年了。
  
  《走向共和》这部电视连续剧是从“甲午战争”开始的,由此可以看到真正让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感到震撼和耻辱的不是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而是我们的近邻日本的崛起。“甲午战争”后的满清皇朝的慈禧和光绪实事求是分析出是日本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度战胜了自己的封建专制制度,应该讲慈禧和光绪能有这样的一个认识就非常的不简单。这部连续剧也就由此展开了“专制”“立宪”和“共和”三股势力相互争斗的大舞台。
  
  这部电视剧里有一段话给我印象很深,我忘了是谁讲的:“英国的君主立宪是国家拿钱给这些旧官僚,让他们同意了国家立宪的主张,而日本是全体国民都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同意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所以这两个国家能够顺利的从封建君主制过渡到现在的君主立宪制度。”(我在这里插一句话,我觉得日本这个民族在民族的危机感,责任感,荣誉感,在工作中的务实和进取精神很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现在从《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我们可以看到,从甲午战争到今天这一百多年的历程中我们的国家要实现真正的共和或者立宪不知道要他们艰难多少倍,我们一定要有耐心。
  
  中国的民主之路的确是困难重重,但有困难我们就是我们不实行民主的理由了吗?在这部电视剧里有一段孙中山和宋教仁去乡下拉选票时和一个私塾老先生的对话给我印象很深,一开始这个私塾老先生对于在中国搞民选表示不理解,认为中国人现在根本不懂什么是民主。
  
  孙中山对老先生说:“小孩不识字就可以是不让他们上学的理由了吗”老先生说:“不对不对,正因为他们不识字所以他们更应当上学”孙中山说:“同理,中国人民主意识差,所以就更要实行民主”应该讲这段对话是这部连续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现在很多人一提到如果中国实现了民主,就把民主视同洪水猛兽,他们老成持重的认为中国真要给了民主肯定社会大乱。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纵向的想一想一百年以前我国都可以实现全体国民民选国会议员。
  
  为什么一百年过去了我们却连敢提都不敢提,我们再横向的想一想现在世界上除了几个富的流油的中东国家以及朝鲜,越南,古巴外所有的国家都可以民选国会议员或者总统。连爆炸不断地伊拉克和阿富汗都可以搞民选。我们要民选真的就这么难。我想在这里向这些视民选为洪水猛兽的人问一下,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中国不能搞民选。难道是我们中国人的素质就这样差吗。我想答案肯定不会在这里。
  
  《走向共和》给我的第二个感触是从戊戌变法到现在我们国家这一百多年的历史都是军人和枪杆子在左右着历史的进程,这也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悲哀。从《走向共和》这部连续剧可以看到袁世凯为什么在历史发生巨变过程中可以“翻手云,复手雨”就是他牢牢地掌握着北洋军。
  
  在这个历史剧变的大舞台上有那么多人,有那么多的变革路线但他们都由于没有军队而功亏于溃。首先是满清王朝,我们可以讲满清王朝经过了太平天国以后已经没有了自己掌握的军队,之所以它还能延续几十年就是此时出了个慈禧这样铁腕人物,所以慈禧一死满清就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武昌起义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三国时期魏蜀吴再一次出现在我们中华大地,袁世凯代表曹操占据着北方,黎元洪代表刘备占据着湖广,孙中山代表孙权占据着江东。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巧合,在这三派势力里最先退出历史舞台的是孙中山,为什么那,就是他没有自己的军队。袁世凯掌握着北洋军我们就不说了,黎元洪这个从床底下拉出来的“武昌起义的英雄”为什么能长时间站在历史舞台上就是他有一支由香帅张之洞创建的“南洋军”。我们仔细回顾一下从满清到今天我们国家的历史就被这些军人肆意的蹂躏着。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只有发展到“军队只有属于国家”才算真正的进步了。
  
  《走向共和》给我的第三个感触是一个社会的新闻舆论的自由程度是反映这个社会进步的晴雨表,在《走向共和》这部电视连续剧里,田沫这个新闻记者占了很大的份额,这也是这部电视剧非常成功的一个方面,在这部电视剧里是报纸把袁世凯的心腹赵炳坤弹劾下了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社会的进步。现今社会让我感到满意的就是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这让新闻舆论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使当权者他们不得不有所收敛。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zuowen.gexing800.com/read-6945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个性作文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个性作文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00

最新回复(0)
读后感